這篇文章探討了飲食碳足跡的真相與迷思,強調生產階段而非運輸才是主要的碳排放來源,並指出動物產品的碳足跡遠高於植物性食品。文章分析了單純透過不吃肉或購買在地食物來減碳的局限性,認為發展永續農法、提高農畜業的碳捕捉能力才是關鍵。此外,文章也討論了替代蛋白如昆蟲蛋白普及的挑戰,以及將傳統畜牧業轉型為碳捕捉基地的潛力,呼籲從生態系統的角度思考永續飲食轉型。
食物碳足跡
•文章指出,食品生產系統約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三分之一,其中養殖與生產階段對碳排放的影響最大,遠遠超過運輸和包裝等環節。
•對於消費者而言,食品生產階段的碳排放往往是看不見的,因此容易將注意力放在食品的產地和運輸距離上,認為購買在地食物是減少碳足跡最直接的方法。
•食農教育也提倡「地產地消」的概念,強調在地食品的低食物里程是其優勢。然而,文章強調,食物里程在食品生產系統中的碳排量占比並不如大眾想像中那麼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力。
•根據牛津大學的數據顯示,在多種食品的溫室氣體排放中,養殖階段的碳排放量在食物生產供應鏈中占了最大宗,例如肉牛、乳牛和羊肉的養殖碳排占比皆超過總碳排量的一半;而運輸的占比則非常小,以肉牛為例不到5%。
•動物產品的碳排量是植物基食品的10至50倍之多,相較之下,食物里程、包裝、冷鏈保存或特殊農法等因素的影響都比不上食物種類的差異.
•因此,除了降低食物里程,多選擇低碳的植物基食品,並降低食品在生產養殖階段的碳排放、採用環境友善的永續農法,才是減碳的根本之道。
•在碳排量前十名的食品中,肉品就佔據了五名(牛肉、羊肉、乳牛肉、豬肉、家禽肉),其餘為起司、巧克力、咖啡、養殖蝦和棕櫚油。
永續
•在全球暖化等氣候變遷與環境問題下,「節能減碳」以保護地球環境的概念已經非常普及。文章探討了如何在生活中有效落實減碳,並點出許多迷思和思考誤區。
•隨著全球人口增長和需求激增,現代農業的角色將被重新定義,農畜產業不僅是糧食的主要生產者,更會成為全球重要的碳捕捉產業。
•文章強調,促進農畜產業的科技智慧化和永續轉型對於淨零排放的目標至關重要。
•傳統畜牧業消耗大量水、土地等資源,碳足跡驚人。現代農業需要透過科技擴大飼養規模,在更少資源投入下提高動物蛋白質產量,同時減少碳排,這對維持糧食供應穩定和應對氣候變遷至關重要。
•永續的農業新思維不再僅將動物視為食物生產單位,而是將整個生態系統視為複合的生產模式,例如將牧場視為碳吸收與儲存的一部分來管理。
•增強農畜產業對碳匯的貢獻是永續發展的重要目標。這需要跳脫傳統思維,以生態學家的視角設計農畜系統,通過先進技術將更多碳儲存在土壤和植被中,提升土地生產力並減少溫室氣體。
•這種智慧農業模式有望為農民帶來雙重收益:農畜產品收入和碳回收、碳交易的經濟價值,有助於降低環境負擔、提升糧食安全並更高效地滿足人類需求,逐步邁向環境友善的農畜產業未來。
•文章也提及,人類對畜產品的需求短期內難以完全消失,永續飲食轉型不可能一步到位。因此,在研發市場接受度高的替代性食品的同時,也應尋求更永續的畜牧生產方式以降低碳排。
總結來說,文章強調在討論碳足跡和永續飲食時,應更加關注食物的生產方式,尤其是畜牧業的碳排放問題,而不是過度著重運輸距離。推動永續發展的關鍵在於選擇低碳食物、發展永續農法、提高農畜業的碳捕捉能力,以及研發消費者能接受的替代性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