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報告指出,全球許多主要城市正經歷日益嚴重的「氣候鞭笞」現象,意指乾旱與洪災等極端水相關災害頻繁交替,對供水、基礎設施和公共衛生造成衝擊。 該研究分析了全球人口最多的城市及部分選定城市,發現九成五的城市都出現了氣候模式的顯著變化。 報告特別點名包含杭州與雅加達在內的十七座城市,它們正面臨最嚴峻的氣候鞭笞風險,極端乾旱和暴雨都在加劇。 研究單位呼籲各國政府與國際社會應優先投資具氣候韌性的水資源與衛生設施,並制定緊急供水計畫,特別關注弱勢群體的需求。
全球氣候變遷正在加劇,導致世界各大城市面臨極端的「氣候鞭笞(Climate whiplash)」現象,這對水資源供應、基礎設施及公共衛生造成了衝擊。研究報告顯示,包括印尼雅加達、中國杭州、美國達拉斯、肯亞奈羅比等17座城市的氣候已經發生劇烈變化。
以下是根據來源整理的相關資訊:
•全球90%的氣候天災都是由乾旱與暴雨造成的。
•全球升溫不僅造成極端氣候頻發,也改變了各國的氣候型態。有95%的人口最多城市都出現氣候「逆轉」,歐洲、阿拉伯半島與美國變得更加乾燥,而南亞和東南亞的洪災趨勢愈加明顯。
•超過九成的全球自然災害與水相關,而氣候鞭笞現象更加劇了社會與環境衝擊。
•在乾旱與暴雨頻繁交替的過程中,極度乾旱會導致水源枯竭、農作物欠收與水力發電短缺;隨後的暴雨洪災則會破壞基礎設施、污染飲用水,增加疾病風險,衝擊公共衛生體系。
•研究顯示,從1982到2023年間,有15%的受調查城市正經歷「氣候鞭笞」,極端雨季和極端乾旱均加劇,包括印尼雅加達、中國杭州、美國達拉斯、肯亞奈羅比等多達17座城市受到影響,台灣新北市的氣候也愈來愈乾燥。
•受到「氣候鞭笞」影響最深的17座大城市中,亞洲城市包括杭州、雅加達、上海、合肥、泗水、曼谷、蘇州、鄭州。
•布里斯托大學教授麥可德斯(Katerina Michaelides)指出,隨著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原本就面臨供水、污水處理、防洪等基礎建設壓力,氣候變遷更讓城市氣候調適雪上加霜。富裕國家的基礎設施老化,難以有效應對更極端的氣候,而資源有限的低收入國家更難以建立必要的基礎設施。
•全球暖化導致大氣中的水氣增加,加劇了極端氣候。例如,美國洛杉磯的野火部分原因是先前暴雨導致植被過度生長,隨後的高溫乾燥天氣引發火災。日本發生的逾30年來最大森林火災,也是因為空氣乾燥、風勢強勁。
•WaterAid呼籲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採取行動,優先投資氣候韌性水資源與衛生設施,增強城市應對極端氣候的能力。具體建議包括加速水資源管理行動、增加氣候調適投資、制定緊急供水計畫,並優先考慮脆弱族群。
•專家強調,各國應加強水資源管理策略,納入國家氣候適應政策,國際組織與金融機構應攜手推動耐災型水資源基礎設施,確保城市與弱勢群體能夠獲得安全、永續的水資源。
•預計到2050年,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將居住在城市。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挑戰,WaterAid認為各國政府應立即採取行動,確保城市基礎設施與社會發展能夠適應愈加極端的氣候變遷。
總而言之,氣候變遷正在導致一種稱為「氣候鞭笞」的現象,其特徵是乾旱和暴雨等極端天氣的頻繁交替,對全球許多城市的供水、基礎設施和公共衛生造成嚴重的衝擊和變化,並加劇了與水相關的天災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