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樹林作為藍碳碳匯與淨零排放的關聯
•
藍碳指的是海洋生態系統儲存的碳,例如紅樹林、海草床和潮汐鹽沼。紅樹林是台灣海岸邊的自然風景,近年在追求「淨零排放」的趨勢中佔有一席之地。
•紅樹林被視為重要的碳匯,如同陸地上的森林一樣,可以儲存二氧化碳。陸地植物的碳匯稱為「綠碳」,而海洋的則歸為「藍碳」。
•紅樹林在固碳方面具有優勢。紅樹林生長在鹽度較高的環境,有機物分解較慢,碳循環速度比陸地森林慢。這就像長期處於海水中的沉船木頭,能保持較完整的結構。
•更重要的是,紅樹林長大所需的時間較短,約 3 到 5 年,而陸地森林則需要約 20 年才能達到相似的固碳效果。這表示在相同的時間內,紅樹林能更快達成減碳目標。
•紅樹林還有助於減少另一種主要的溫室氣體——甲烷。其鹹水環境能抑制產生甲烷的微生物,進一步有助於減碳。
紅樹林在台灣實現淨零排放的潛力
•台灣約三分之二的面積是森林,在內陸尋找足夠的造林地點並不容易。相較之下,台灣過去因開發破壞了許多紅樹林,現在廢棄的魚塭、鹽田有機會在人為經營下恢復為紅樹林環境。
•為了達成「淨零」排放的目標,不能只減少碳排放,還需要增加固碳的數值。經營紅樹林可以實現固碳,同時還能滋養生物、補充漁業資源、維護水質、穩固海岸環境,對國家政策和地方居民都有益。
•林幸助教授指出,根據估計,一年每一公頃水筆仔可以固碳 25 公噸,海茄苳則是 15 公噸。掌握這些數據和條件,可以計算所需的種植面積、預算和時間。
•林幸助教授的團隊已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指引,完成了藍碳碳匯的減量方法學,待環境部審查通過後,可作為企業認養紅樹林栽培和維護的依據。
紅樹林經營的考量
•雖然紅樹林有諸多優點,但也可能阻礙排水,造成災害,因此並非總是好的,需要適當管理。例如,台灣北部的關渡在法規鬆綁後,才有機會處理失控的紅樹林。
•污染是另一個需要考慮的問題。大量高養分的水進入可能會稀釋紅樹林的鹽度,導致紅樹林本身產生更多溫室氣體,反而不利於減碳。
•紅樹林是環境整體的一部分,內陸的變化會深刻影響海岸。紅樹林的人為經營也應順應環境的變化。
總結來說,文章強調了紅樹林作為一種重要的藍碳碳匯,在台灣的減碳和實現淨零排放方面具有獨特的優勢,包括更快的固碳速度和抑制甲烷排放的能力。然而,紅樹林的經營也需要考慮到潛在的問題和環境的整體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