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是氣候變遷的主要驅動力,其根本原因是溫室效應的加劇。溫室氣體,如水蒸氣、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亞氮和氟氯碳化物,允許太陽光進入地球,但會阻止部分熱量散失,如同溫室的玻璃牆一般。人類活動,特別是燃燒化石燃料,自工業革命以來已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了三分之一以上。這種溫室氣體含量的快速增加以驚人的速度暖化地球,目前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是數十萬年以來未曾達到的水平。
人類活動是導致全球暖化的主要原因,包括污染和過度開發。全球暖化正在從根本上改變我們周圍的世界。
氣候變遷帶來多方面的嚴重後果:
•海洋: 格陵蘭和南極洲等地的冰蓋正在融化,導致海平面上升,淹沒沿海地區。
•天氣: 暖化加劇了極端天氣事件的發生頻率和強度,包括更強烈的暴風雨、洪水、大雪,以及更長和更頻繁的乾旱。
•糧食來源: 天氣模式的變化使得農作物種植更加困難,動植物的棲息地發生轉移,水資源減少。
•健康: 氣候變遷直接影響人們的身體健康。在城市地區,較暖的大氣會滯留並增加霧霾,而霧霾中的臭氧在高溫下會迅速增加,導致哮喘、心臟病和肺癌等健康問題。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氣候鞭笞(Climate whiplash)」,指的是全球各大城市正經歷極端的乾旱與暴雨頻繁交替,這對水資源供應、基礎設施及公共衛生造成衝擊。全球超過九成的氣候災害與水相關,而氣候鞭笞現象更加劇了社會與環境的衝擊。在乾旱時期,會出現水源枯竭、農作物欠收和水力發電短缺等問題,隨後的暴雨洪災則會破壞基礎設施、污染飲用水,增加疾病風險,衝擊公共衛生體系。
研究顯示,從1982到2023年間,有15%的受調查城市正經歷氣候鞭笞,極端雨季和極端乾旱均加劇,包括印尼雅加達、中國杭州、美國達拉斯、肯亞奈羅比等多達17座城市受到影響,台灣的新北市也變得愈來愈乾燥。全球暖化導致大氣中的水氣增加,加劇了極端氣候。例如,美國洛杉磯在今年1月發生嚴重野火,部分原因就是之前連續暴雨導致植被過度生長,隨後的高溫乾燥天氣引發火災。同樣地,日本也因空氣乾燥、風勢強勁而爆發大規模森林火災。
人類雖然是氣候變遷的推手,但也是應對氣候變遷的關鍵。如果我們努力用太陽能和風能等不產生溫室氣體排放的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或許仍能阻止一些最嚴重的氣候變遷影響。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挑戰,各國政府和國際社會需要採取行動,優先投資於具氣候韌性的水資源與衛生設施,增強城市應對極端氣候的能力。具體建議包括:
•加速水資源管理行動: 各國政府應透過現有的多邊平台加強在飲用水、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方面的合作。
•增加氣候調適投資: 發展夥伴、多邊銀行和民營部門應共同努力,強化對水資源和衛生系統的投資,確保最脆弱族群受益。
•制定緊急供水計畫: 受影響國家應將水資源和衛生措施納入國家、城市氣候調適計畫,並優先關注弱勢群體。
•優先考慮脆弱族群: 決策者應認識到不同群體面臨的疊加風險,確保氣候調適計畫能夠滿足邊緣社群的需求。
專家強調,各國應加強水資源管理策略,納入國家氣候適應政策,國際組織與金融機構應攜手推動耐災型水資源基礎設施,確保城市與弱勢群體能夠獲得安全、永續的水資源。隨著城市人口持續增長,各國政府更應立即採取行動,確保城市基礎設施與社會發展能夠適應愈加極端的氣候變遷。
值得一提的是,印尼正計劃在30個城市興建「廢轉能」電廠,預計從2029年起供電,這項措施有望在管理和減少廢棄物的同時,提供再生能源,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廚餘產生的甲烷是印尼食物供應鏈中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來源,而廢轉能技術可以利用有機廢棄物生成沼氣等生質能。
此外,針對野火頻發的問題,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強調,保護和恢復退化的森林及泥炭地是有效預防野火的核心策略,因為健康的生態系統能大幅降低野火發生和蔓延的風險。森林是地球重要的天然碳匯,能吸收並儲存二氧化碳。
總之,氣候變遷、全球暖化和極端氣候是相互關聯且嚴峻的挑戰,需要全球共同努力,從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到加強城市氣候調適和投資,並特別關注脆弱地區和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