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起,資本額在20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也需要編寫永續報告書。面對眾多的永續報告書,一般讀者可以從幾個關鍵點來判斷報告的重點以及是否有「漂綠」的嫌疑。
資誠永續發展服務公司董事長李宜樺建議,拿到永續報告書時,應先關注以下兩個重點:
公司篩選了哪些重大主題。企業在根據GRI等國際報導準則製作報告時,需要先鑑別其營運活動對經濟、環境、人群等產生的衝擊,再根據衝擊的顯著程度,挑選重大主題進行資訊揭露。
公司是按照哪一個國際報導準則或法規來撰寫報告。常見的國際準則包括GRI、SASB、TCFD與IFRS等,在台灣,上市櫃公司多採用GRI框架。不同產業會有不同的重大主題,例如,製造業談論氣候變遷時,必然會提及碳排放量與能源管理;金融業則會關注財務碳排放量及永續金融等。
安侯永續發展顧問公司執行副總林泉興提到,一本永續報告書的體例通常包含前言、重大主題與揭露準則,以及附錄三部分。
前言中的董事長或總經理的話,雖然可能較為宏觀,但可以從中看出公司的ESG格局與高度。總經理的話中談及的績效,也可以與後續的重大主題和附錄的確信一同對照。
近年來,較為進步的做法是從公司的核心本業與商業策略來談ESG,而不僅僅是理念、願景或滿足主管機關的合規性揭露。
**「確信」(assurance)**是另一個重要的部分。
確信指的是業者針對報告書的內容或關鍵數據,尋求第三方機構進行獨立驗證,以確保公司陳述的真實性與可信度。
根據主管機關要求,目前部分範圍與對象需要「強制確信」,包括上市櫃公司範疇一、範疇二的溫室氣體排放(需經會計師或查驗證機構出具確信報告),以及食品、餐飲(營收過半)、化學、金融保險等行業上市櫃公司應揭露的永續指標(需經會計師確信)。
實務上,許多公司也會自願性地選擇部分或整本報告書進行確信,這有助於提高報告書的可信度,並可能與參與國內外ESG評比、爭取國際資金或與銀行洽談投融資條件有關。
審視確信章節時,應注意以下重點:
確信的範圍是整本報告書還是部分指標?如果是部分指標,是哪些指標?
確信的「邊界」包含總部和所有國內外廠區,還是僅限於部分?
會計師或查驗證機構最後出具的「確信強度」如何?
確信報告是否「過期」,例如報告年份與確信年份不符,或編製報告書或查核時未參考最新的國際報導準則。這些情況都會降低報告的可信度。
來源列出了多篇與「遠離『漂綠』:永續揭露A到A+」相關的延伸閱讀,顯示了永續揭露在避免「漂綠」(greenwashing)方面的重要性,這與企業的ESG表現息息相關。
總結來說,閱讀永續報告書時,應關注其揭露的重大主題、採用的國際報導準則,並仔細審閱第三方確信的範圍與強度,這些都有助於了解企業在ESG方面的實質作為,並判斷是否存在「漂綠」的疑慮